
晨光熹微,黄海海域的发射平台上,“引力一号(遥二)·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静静矗立,准备就绪。10月11日上午,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将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该火箭发射3颗卫星。作为全球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深富优配,这将是“引力一号”的第二次发射,也是东方航天港保障的第20次海上发射。

“引力一号”由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自去年1月首飞以来,已创下多项纪录。该火箭具备6.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支持一箭多星发射,将显著提升我国中低轨卫星的规模化发射能力。

9月24日,捷龙三号遥八运载火箭在山东近海海域成功发射。从2019年长征十一号完成我国首次海上发射,到如今“引力一号(遥二)”再次远征,烟台商业航天领域不断迎来高光时刻。今年8月以来,东方航天港已密集完成多次海上发射任务,捷龙三号遥六、遥七、遥八运载火箭在同一海域连发连捷深富优配,展现了高效的组织发射能力。

东方航天港已成功保障我国4型固体火箭19次海上发射任务,累计将12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并保障了3次液体火箭动力试车任务和2次液体火箭飞行回收试验。目前,东方航天港具备年总装总测50发火箭的产能,形成了“海上发射服务、火箭总装总测、空天信息服务”三大核心能力。

过去深富优配,我国航天发射中心主要集中在酒泉、太原、西昌和海南文昌。如今,烟台海阳成为新的亮点。作为我国首个海上发射母港,东方航天港的崛起为我国航天发射能力图谱增添了重要一块拼图。

有人说,东方航天港是“无中生有”的存在。从一次海上发射,到培育出一个极具竞争力的重要产业,这种从无到有的发展正是烟台市抓住我国首次海上发射契机,通过国有资本战略性投入,快速构建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生态的典型案例。
东方航天港的建设基于当地深厚的产业及科研基础。海阳所在的烟台是工业大市、制造业强市,拥有万华化学、南山铝业等新材料龙头企业,以及蓝天钛金科技、华宇航天等航空航天代表项目,还有中科院兰化所研究院、哈工程烟台研究院等高校院所。此外,烟台具备完备的整车、整机、整船制造产业体系,在机械、电控等制造环节与航天产业有很强的复用性,可就地转化为航天配套体系。
如今在海阳,一条长约6公里的航天大道串联起不同的功能区,包括火箭制造组团、卫星产业组团、海上发射组团等。依托于此,火箭从星箭总装厂房到海上发射平台,48小时内就能完成“出厂即发射”的全流程。东方航天港将所有项目集聚在一条产业链条上,把生产制造、发射和应用压缩到一个空间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设计使产业链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了50%以上。
不仅如此,去年以来,“东方航天港”号海上发射船的投用更是如虎添翼。作为全球首艘全海域机动发射与回收的智能化平台,该船具备超强的自主航行能力,让火箭发射点位更加机动灵活,大大缩短了发射周期。
越来越多的商业航天企业因看好东方航天港产业链配套优势而选择在此落地。这里先后引入中国长征火箭、星河动力航天、九天行歌等一大批行业标杆企业,累计招引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项目30个,涵盖海上发射、星箭产研、配套集成、卫星应用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达322亿元,构建起了“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的全产业链条。
在东方航天港从单一的海上发射点发展成为全链条产业生态圈的同时,烟台也将航空航天产业列入全市6条标志性产业链之一深富优配,相继出台《培育发展航天(卫星)产业三年行动方案》《链长制实施方案》等政策,形成了“链长抓总、链办统筹、链主领建、区市协同”的工作机制。从星箭研制到卫星应用,从发射服务到航天文旅,烟台千亿级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崛起。
N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