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已经不存在的苏联,很多中国人常常将其视为“老大哥”,因为苏联曾为新中国建立工业体系提供了大量援助。但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不像非此即彼那么简单,苏联在为中国提供帮助的同时,也埋下了不少“坑”,并留下了许多问题米升网,这些问题至今仍影响着两国关系。
从“九一八”说起
抗日战争爆发前的远东局势,中、日、苏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三角关系。由于日本军部的激进派主张“北进”,苏联也面临着与日本爆发冲突的风险。斯大林的算盘很清楚:他希望先让日本与中国和美国发生冲突,从而避免两线作战,保持相对中立的立场。
展开剩余84%为此,苏联采取了类似“挤压防堵”的策略,在远东地区不断增强军事力量,封锁日本的北进路线,迫使日本选择南下侵华。苏联的计划是:一旦中日战争爆发,苏联与中国的关系必然会缓和,双方的互利合作将逐步展开。等到日本陷入中国战场,苏联再向中国提供援助,达到自身的战略利益最大化。
这一切确实按苏联的预期发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从东北开始侵华。到了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正式签署,条约约定为期五年。
《苏日中立条约》的背后
“中立条约”的内容不难理解:若两国与第三方发生战争,另一国应保持中立。但这一条约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政治交易——苏联同日本签订条约的同时,也发表了一份声明: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而日本则承诺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
这意味着苏联为维持与日本的和平关系,减少了对中国的支持。而且,日苏之间的协议,实质上是以中国的领土利益为交换条件,造成了中国在抗战中的艰难处境。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后愤怒表示,苏联的行为是“损人利己”。
尽管中国政府难以对这些协议做出有效反制,民国政府依然对这一条约提出了强烈反对,尤其是当时的外交部长王宠惠公开声明:“东北四省及外蒙古是中国的领土”,坚决不接受日苏之间对中国主权的“分赃”。
苏联的战略布局
为了实现让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的目标,苏联从1941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增强远东的防务力量。苏联的国防力量显著加强,机械化部队、空军和海军得到了大规模扩展。这一系列举措使苏联成功避开了两线作战的风险,并在二战结束时稳居全球重要的战略强国。
“三巨头”与雅尔塔会议米升网
1945年2月,二战接近尾声,苏军开始反攻,斯大林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与罗斯福和丘吉尔并肩的“三巨头”之一。在黑海北部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英两国为换取苏联对日本宣战,开始作出一系列让步,许多重要利益被转交给了苏联。
在会议中,为了保证苏联出兵远东,向中国转让了大量的利益。雅尔塔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苏联获得对外蒙古的控制权、大连港的国际化、苏联优先使用旅顺港以及对中长铁路和南满铁路的控制等。尽管协议中提到保障中国的领土完整,但这些协议实际上削弱了中国的主权。
外蒙古和“不冻港”的争夺
苏联为何如此重视外蒙古?其战略考虑是,外蒙古靠近西伯利亚铁路,若中国控制该地区,可能会对苏联的战略动脉构成威胁。同时,外蒙古还与中国的疆域相连,是苏联进行军事部署的重要位置。而且,外蒙古和中国的接壤地区也使得苏联可以更直接地威胁中国。
至于对旅顺和大连的觊觎,更是源自于俄国历史上的“出海口战略”。自彼得大帝时期开始,俄国一直致力于寻找可以通向世界大海的港口,而大连和旅顺就是这项战略的关键。然而,由于历史上的日俄战争,旅顺和大连曾被日本占领。雅尔塔协议后,苏联成功控制了这两个港口,因此它对于这些港口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铁路“共管”协议
为了保障对旅顺和大连的控制,苏联还与中国签署了中长铁路和南满铁路的“共管”协议。中长铁路本身就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连接着中国东北与苏联西伯利亚地区,并且贯穿了中国的多个重要城市。雅尔塔协议使得苏联在铁路上拥有了极大的控制权,这不仅威胁到了中国的主权,也使得中国的北方安全形势变得更加复杂。
蒋介石政府的妥协与新中国的解决
尽管国民政府强烈反对这一系列条约,但在抗战胜利前夕,蒋介石政府还是不得不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实际上承认了雅尔塔协议的生效。该条约规定了中长铁路由两国共同管理、旅顺海军基地由两国共享等条款。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旧有的条约成为了历史遗留问题。建国后不久,毛泽东率领的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周恩来也随之赶赴。经过艰苦的谈判,1950年2月14日,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终于签署,毛泽东形容这一过程就像“让老虎吐出口里的肉”。此时,苏联在雅尔塔协议中给中国留下的“坑”才得到了较为彻底的解决。
结语
虽然雅尔塔协议的条款最终在新中国建立后得到了修正,但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为两国关系带来了复杂性。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中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确保了国家利益的最大化,避免了苏联在中国的过度干涉。
发布于:天津市N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